,一律不听,甚至治告状者的罪;封官职、爵位都到极限,赏赐的财物更无数。但至开皇末,杨坚对长子杨勇越来越不满意,准备把帝位传给次子杨广,但高颎不同意,双方产生了矛盾。杨勇的女儿是高颎的儿媳妇,若杨勇继位,高颎则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。杨坚是以外戚身份谋取帝位的,故对此非常敏感,认为高颎坚持让杨勇做皇帝,实是想步自己的后尘。后以王世积之事株连高颎,便罢免了他的左仆射职务和上柱国勋衔。有人告高颎有谋反迹象,杨坚没做任何核实,就认定为真,只是不愿落个连续杀戮功臣的名声,才没有杀死高颎,而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,贬为平民。
杨坚经常使人四处查访,凡稍有过失者,都要加以重惩。刑部侍郎只因太想升官,在一次上朝时穿上了一条红裤子,杨坚把红裤子的含义理解为避邪,上朝穿避邪的衣服显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,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。当时任大理寺丞的赵绰提出异议,认为根据法律不该杀头。杨坚说:“你可惜他,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?”又有一次,时值某月初一,在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得不整齐,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。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,而是责备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为什么没有当场对他们提出弹劾,便命令杀掉御史。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,也被当场杀头。为禁止官吏受贿,杨坚还派人私下四处行贿,一旦有人接受,便马上处死。
为树立自己的权威,杨坚在宫廷中长期放着仗棒,稍不如意,则当场施以杖刑,有时一天就要打好几个人。杨坚还常嫌持杖者下手过轻,怀疑他们手下留情,便要推出杀头。故宫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。高颎等人都曾提出“朝堂非杀人之所,殿廷非决罚之地”,建议宫廷不设杖棒等刑具。杨坚一度废去杖棒,但他想打人时,用马鞭抽打感到不过瘾,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宫廷。百官犯法本应交大理寺审理处置,杨坚却喜欢亲眼看人挨打,把宫廷变成公堂,显然是为大树淫威。
杨坚非常迷信,佛道、符瑞、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,都在杨坚的崇信之列。北周武帝灭佛之后,佛学在北方衰微。杨坚初任丞相,便下令对原来的和尚、道士进行挑选,让他们各操旧业。杨坚称帝之年,更下令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、道士,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,在各地营建佛寺,修塑佛像,缮写佛经;大都市则由国家拨专款修复寺庙。佛道之学再度复兴,并很快风靡全国,当时民间所藏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还要多几十倍。隋唐佛教的繁荣与杨坚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。
杨坚做皇帝,是通过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