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乱。
睿宗本人是一个不喜欢掌权管事、一心只想清静无为的人。触目惊心的宫廷斗争已使他对皇帝的至尊地位感到心灰意懒。二次即位后,他被夹在了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,因此,他总是力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搞政治平衡。一开始睿宗是比较偏向李隆基的,所以,睿宗上台的第一年,太子派占了上风。
对此,太平公主不肯罢休。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睿宗对她的信任与尊重,极力扩张自己的权势。她时刻梦想做母亲武则天那样的女皇帝,因此反对立精明强干的李隆基当太子,主张立性格温顺的李成器当太子,以便将来她可以控制皇帝。为了夺权,她一方面散布流言蜚语,说“太子不是长子,当太子不合适”,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,组成一个势力庞大的宗派集团。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开始,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。经过一年的争斗,太平公主取得了胜利:李隆基辞去了政事;他的左右手姚崇、宋璟被罢了相;太平公主的党羽窦怀贞、肖至忠、岑羲、崔浞被任命为宰相,文武官员中也大多数依附太平公主。这样,在睿宗执政的第二年,公主派在朝廷中占了上风。
睿宗既对做皇帝没有兴趣,又无法调和太子和公主之间的矛盾,因此想及早禅位,做一个安逸宁静的太上皇。景云二年二月,李旦下诏令皇太子李隆基监国。四月,李旦又召集三品以上的大臣,宣布想传位给太子,太子一派不敢表态,太平公主的私党则极力劝阻,李旦便采取了折中方法:“凡是政事都由太子负责处理。军事、死刑和五品以上官吏的任免,都先和太子商量,然后再上奏我。”这使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更加痛恨,必欲除掉而后快。先天元年(公元712年)七月,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彗星,太平公主趁机叫术士对睿宗说:“皇太子想要当皇帝了。”想以此激起睿宗对太子的忌恨。没想到这么一来反而促使睿宗下决心传位给李隆基。太平公主弄巧成拙,劝阻又不成,不得已而求其次,劝睿宗虽然传位,但是大权还要自己掌握。睿宗只好同意。
先天元年八月,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,自己称太上皇,自称为“朕”,下达的诏书叫做“诰”,五天一次在太极殿处理政事。太子李隆基自称为“予”,下达的诏书叫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