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。
乾宁元年(公元894年),朱全忠手下的泗州(今江苏盱眙北)刺史张谏投向杨行密,全忠与行密的冲突开始表面化。这年冬天,杨行密派押牙唐令回带着万余斤茶叶到汴州一带交易,全忠抓起令回,将茶叶全部夺去。杨行密盛怒之下,向唐昭宗上表,声讨朱全忠,请求昭宗发河东、兖郓、易、定之兵与淮南兵一道讨伐全忠。
次年三月,行密亲自率兵出征,先后攻下濠州(治濠州,今安徽凤阳东)、寿州(治寿春,今安徽寿春)并击退全忠的援军。昭宗封行密为弘农郡王。乾宁四年(公元897年),割据兖州的朱瑾败于朱全忠,投奔淮南,在此之前,杨行密的部众多为江淮人,善水战,不善骑射,兖州兵则善骑陆战,因而,兖州兵的投入,大大加强了淮南的军事力量。
面对杨行密势力的不断膨胀,淮南周围的各个割据力量十分不安,两浙钱镠、江西钟传、武昌杜洪纷纷遣使至长安,请昭宗以朱全忠为都统,共同兴师讨伐淮南。这年九月,朱全忠军兵分三路,大举进攻淮南,一时间,淮南境上阴云密布,士民惊恐不安。杨行密能机动使用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,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,先与朱瑾率领这三万多士兵进抵楚州,与朱全忠的爱将庞师古夹淮为营。
十一月,朱瑾亲率五千骑兵悄悄渡过淮水,换上庞师古所军的汴军旗帜、服装,绕到庞师古的军后,诈称是全忠派来的援军,接近敌方营垒时,突然发动进攻,庞师古率士卒仓促应战,杨行密挥动大军渡过淮水,与朱瑾夹击汴军,斩庞师古及其手下将领士卒万余人,其余人众或降或逃,溃不成军。
此后若干年,朱全忠因为有了这次失利的教训,加之忙于平定淄青以及河东争雄,一直未与淮南发生大的战事。杨行密也集中精力整顿内部,劝课农桑,尽量避免与朱全忠直接对抗。
杨行密对周围的几支割据力量采取的是不同的策略,朱全忠势力强盛,他不去贸然与之争锋,两浙钱镠虽然与他时战时和,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吞并,因此,他把女儿嫁给了钱镠之子,求得东部的暂时安定。武昌杜洪势力较小,而且武昌据淮南上游,又是过去淮南道的属地,杨行密在内部稍稍安定之后,便开始对武昌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。
天复三年(公元903年)正月,杨行密讨伐杜洪,因内乱而失利。
天复四年初,杨行密重新集结大军,再度讨伐杜洪。天祐二年(公元905年)二月,刘存攻下鄂州,杜洪被俘往广陵斩首。
占有了鄂州,杨行密的目光又盯上了两浙。唐后期以来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