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带上瞻基同行,一路上让他体察民情风俗和农桑劳苦之事,告诉他太祖朱元璋开国创业的艰难,向他讲解古代兴亡得失的故事,要他引以为戒。并以此为主题,专门为瞻基编撰成《务本训》一书,要他不断学习,时刻牢记。永乐九年,13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。从此,朱棣不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巡边讨伐,都把朱瞻基带在身边,随时教诲,或讲经论史,或授知兵法,或体察百姓疾苦,这为以后瞻基成为较为英明的封建帝王打下了基础。
永乐二十二年,随着父亲登上皇位,朱瞻基被立为太子。一年之后,他的父亲朱高炽病逝,他登基做了皇帝,是为宣宗。定年号为宣德。
像一般的皇帝一样,宣宗即位之初也宣布大赦天下。但他对获释的官员的去留把关甚严。因贪赃枉法而下狱虽可遇赦出狱,但一律要罢官为民。
在用人为政方面,宣宗既信任重用杨溥、杨荣、杨士奇、蹇义、夏原吉、黄淮等一班富有经验的老臣,又十分注意发现任用新的人才。即位的第三个月,他通知吏部,让在京的五品以上及御史、给事中,在外的布政、按察二司及府、州、县,举荐公正廉洁的人才。为了保证人才的质量,防止徇私,还规定,凡被举人犯法,举荐人连坐。由于宣宗注重吏治,善用人才,加上仁宗时较好的社会基础,这时的明王朝呈现一片繁荣景象,史称为“仁宣之治”。但就在这时,一件宣宗最不愿发生的事发生了。
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父。永乐时,为争夺太子地位,曾屡次谗陷朱高炽,后被朱棣贬至乐安(今山东广饶)。仁宗崩逝时,瞻基从南京前往北京奔丧,高煦曾准备在路上截击,然后自己篡位。因事情仓猝,未能得逞。宣宗即位的第二个月,高煦派人送来奏书,提出了利国安民的4条建议。宣宗看到奏书,十分高兴地对大臣们说:永乐时,皇祖常对皇考和我说此叔有异心,要防备他,然而皇考对他却极为仁厚。今天他所提的4件事,果然也是出于至诚,可见叔父旧心已改。于是,宣宗命有司按高煦所提建议施行,并复信表示感谢。宣德元年(公元1426年),高煦派人进京贡献元宵花灯。这时,有人向宣宗报告说汉王是以献灯为名窥探朝中虚实。宣宗宽厚地表示要虚怀款待,不要猜疑。对于高煦提出的要求,宣宗也是有求必应。要骆驼,宣宗一次就给了他40峰,要马,又给了他120匹,索要袍服,也都如数满足。
然而,所有这一切,并没有感化高煦。这年八月,他还是扯起了反叛朝廷图谋皇位的大旗。
高煦先是秘密派人潜入北京,企图约英国公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