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典》、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、《云南图经志》、《永北直隶厅志》、《明史·列传》、云南《永胜县志》等著作,根据其记载,由此可知上述记述把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由江西迁徙到云南之“澜沧卫”,解释为是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,是有误的。
现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,思茅地区的西南部,东和东北隔澜沧江与思茅县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相望,东南与勐海为邻,西和西南与西盟佤族自治县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相接,南部和西北部与缅甸毗邻。县城距昆明市745公里,距思茅镇173公里。
论历史沿革,该县在西汉时为哀牢地。东汉至隋属水昌郡。唐南诏时属水昌节度地,大理政权时期属永昌府。元属木连路。明清时为孟连长官司(后改称宣抚司)管辖,上隶顺宁府。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于圈糯置镇边直隶厅,隶属迤南道,此为澜沧设治之始。镇边之名,即镇摄边境之意。十七年(1891年),厅治迁勐朗坝,时镇边直隶厅全境包括今澜沧、西盟、孟连三县全部及双江县一部分。二十九年(1903年),厅治复迁回圈糯。1913年,废行,改为镇边县。1915年,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,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,隶属普洱道。后废道,隶属云南省第二镇边督办公署。1928年,将其划归双江县。1935年,在所辖岩帅、勐角、勐董等地置设沧源设治局。至此,澜沧县辖今澜沧、西盟、孟连县全境,隶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1949年4月成立澜沧专员公署,其下分设澜沧、东朗、孟连、上允、溯涛(即宁江县,当时纪念解放宁江时牺牲的尹溯涛而得名)五县。同年12月,撤销澜沧专员公署,宁江县划出,另四县复并为澜沧县。1953年4月7日,经国务院批准,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(县级),隶属思茅专区。1954年、1956年,孟连、西盟先后划出分别设县。1955年改澜沧拉祜族自治区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,沿袭至今。
从上述历史沿革来看,澜沧县在历史上没有建置卫所。因此,在该县不可能有“澜沧卫”之说。
而实际上,古代之“澜沧卫”,是在滇西北的北胜州(今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),而不是滇西南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。
《永胜县志》记载,永胜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江地区的南部,东接华坪县,东南接大姚县,南邻宾川县,西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、鹤庆县一衣带水,北连宁蒗彝族自治县。至丽江行署所在地大研镇102公里,距昆明市516公里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