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历史沿革来说,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,在今川西南及滇黔地区设立郡县,当时永胜为遂久县地,属越嶲郡,首府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。
蜀汉建兴三年(225年),诸葛亮率军南征,七俘孟获后,增置郡县,将遂久、姑复(今永胜、华坪)等县划归云南郡。
唐贞元十年(794年),在今永胜区域设北方赕,后改成倡赕属铁桥节度。宋代称善巨郡,首府设在今永胜县城北5公里处的大树坪,名为“城纪镇”。
《云南简史》载:元宪宗三年(1253年),忽必烈率元军从甘肃出发,经川西北过大渡河,兵分三路进攻大理,其中一路到达善巨郡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将永胜东部改为施州,西部改为顺州,属云南行中书省(简称云南省)。施州和顺州的来历,是根据唐代从昆弥河移来的“施顺部落”(即今彝、傈僳、白等族之先民)人口而命名的。
至元十七年(1280年),元朝又改施州为北胜州。北胜的来历,据冯苏《滇考》载,元兵自北南来,进攻大理,“首捷此土”,故名“北胜”。“北胜”一名,历元、明、清三朝,沿用了418年。
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置北胜府,属丽江路宣抚司。明洪武十七年(1384年),北胜府降为州,属鹤庆府;正统六年(1441年),升北胜为直隶州,属云南省布政使司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征南大军进云南。十七年(1384年),改北胜府为北胜州。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在北胜州置澜沧卫。二十九年(1396年),统治云南的沐英,根据朱元璋“寓兵于农,屯民实边”的旨意,把率领征南的军队3000多人留在北胜州,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,并在原北胜州城南新建砖石城一座,名澜沧卫城。城高一丈六尺,城围五华里,绕城有河,四门通水壕,有城楼。因此,《读史方舆纪要·北胜州》一书,有“洪武二十九年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,以州隶之”,“于州治南筑澜沧卫城(今永胜县城)”的记载。
明初,澜沧卫与北胜州虽是一文一武分城分治,但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是军事管制机构,所以除握有重兵外,行政上还直接统治北胜、蒗蕖、永宁等州。正统六年(1441年),改北胜州为北胜直隶州,直属云南布政使司管辖,使澜沧卫仅主掌兵权。弘治九年(1496年),北胜州治衙门改置澜沧卫城南角(即今永胜县幼儿园、印刷厂、永北镇人民政府及农科所等所在地)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