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要有兴趣的话,我倒可以把那段经历讲给您听听。”
我连连点头:“好。您讲吧。”
他站起来:“先请您看一下这两幅照片——”
我这才发现,他的办公桌上方的墙上,并排挂着两帧带像框的照片。他指着左
边的像片说:“这张放大了的六吋免冠照,是我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。他名叫
梁三喜,老家在山东沂蒙山。他原是我们三营九连连长,在还击战中壮烈殉国。当
时,我是九连的指导员。”
还未等我仔细端详烈士的遗容,他又指着右面那张十二时的大照片说:“这是
梁三喜烈士一家在他墓前的留影,这衣服上打着补丁的白发老人,是烈士的母亲梁
大娘。这身穿孝服的年轻媳妇,是烈士的妻子韩玉秀。玉秀怀中抱着的是梁三喜未
曾见过面的女儿,名叫盼盼。”
我们又坐下来。赵蒙生的表情仍很沉重。
我从旅行包里取出小型录音机,轻轻装上了磁带。然而,赵蒙生却向我摆了摆
手:“别急。在我讲述之前,我得向您提出三点要求,当您认为我的要求您能接受
时,我才有可能对您讲下去。”
“哪三点呢?”我轻声问。
“其一,当您把我讲述的故事写给读者看的时候,我希望您不要用华丽的词藻
去打扮这个朴实的故事。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些,再近些。文学是要有审美价值
的,而朴实本身不就是美吗?”
想不到跟前这教导员竞如此有文学修养!他说的全乃行家之言,我当即点头同
意。
“其二,当前读者对军事题材的作品不甚感兴趣。我看其原因是某些描写战争
的作品却没有战争的真情实感,把本来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磨平,从而失去了震撼
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。别林斯基说过,缺乏戏剧性的长篇小说,是生气索然而沉闷
的。这话有道理。但有的作者为追求戏剧性,竟凭空编造故事,读来则更令人感到
荒诞不经。这里先请您放心,我的亲身经历,本身已具备了戏剧性。不过,在我进
行必要的铺垫和交代时,您开始会感到有点儿沉闷,但希望您不要打断我的讲述。
我请求您耐心地听下去。您最终便会知道,这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,即使石头
人听了也会为之动情,为之落泪的! ”说罢,他望着我,“您能不加粉饰地把它记
录下来吗?”我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