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一个表示而已,但刘知远却顺水推舟,任命杜威为归德节度使,接着又任命李守贞为护国节度使。杜威七月初接到命令后,拒绝执行,把儿子送往契丹为质,请求援助。契丹派出1500人外加幽州兵2000人赶到天雄节度使治所魏州(今河北大名),知远闻讯后马上下诏削去杜威官爵,任命前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为招讨使、镇守节度使慕容彦超为副,讨伐杜威。知远放心不下,亲自赶往魏州监战,却遇到慕容彦超和高行周两人为了小嫌隙大打出手。知远知道是慕容彦超理亏,把他召到帐中责骂一通,令他向高谢罪,战阵之前两名主帅的纷争方告平息。到十一月,魏州城中食尽力穷,开门投降,杜威的亲兵尽被诉杀,家产也被籍没,杜威本人随军回到朝中,授以太傅兼中书令之职。次年正月,知远宣布改元,定年号为“乾祐”。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“暠”。
一月二十七日,知远突然病重,召苏逢吉、史弘肇、郭威、杨邠入宫,要他们辅立皇子承祐,并嘱托“善防杜威”。当天,卒于万岁殿。
知远庙号高祖,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,葬于河南告成县(今河南登封)之睿陵。
第二百二十五章 隐帝刘承祐
刘承祐是高祖第二子。母为李太后,后唐长兴二年(公元935年)三月生,乾祐三年被杀。终年21岁。
乾祐元年(公元948年)正月,高祖刘知远病亡,刘承祐即位称帝,当时只有18岁,国政大事完全取决于几位重臣宿将。他极力想抓回权力,但总是不能如愿。几位执政大臣中,以杨邠、郭威、史弘肇、王章以及苏逢吉为主,大家各行其是,只是把他作为名义上的君主。
刘承祐即位之初,在诸位大臣的辅佐下,国家比较平安,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人发动叛乱,也很快被镇压下去。但刘承祐想自理朝政,又缺乏平衡各种势力的能力,总是被某一派势力利用,使朝中大臣间固有的矛盾更加激化,把自己也卷入了朝臣斗争的漩涡之中。
早在刘承祐登基伊始,同平章事李涛秉苏逢吉之意,请刘承祐将杨邠、郭威二位枢密使派往重要的地区做节度使,他们在朝中的权力则交给宰相苏逢吉等人。这使将相间的矛盾表面化。文武大臣的矛盾没有解决,刘承祐自身与权臣们的矛盾又发展起来,他对权力的旁落不肯善罢甘休,而此时后汉权力的实际掌握者仍是握有兵权的杨邠、史弘肇、郭威等武将,文人宰相并无实权。刘承祐亲政的主要障碍就是这几员武将。
刘承祐在乾祐三年间,曾多次向杨邠、史弘肇荐举他的亲信。想让太后之弟李业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